政策法规 首页 >> 会员单位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速船舶工业转型升级

时间:2012-05-22 点击:

4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京召开2012年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工作启动会,强调2012年要全力推进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5月10日,工信部又发布了《2012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项目指南》。这些都意味着,政府主管部门加大了两化融合推进力度。对此,船舶行业有关专家表示,船舶工业是较早应用信息化的工业领域,但目前在信息化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对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两化融合深度不够 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据了解,我国船舶工业信息化建设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步,至90年代初,国内主要船舶企业引进了国外船舶设计系统进行船舶设计,对提高船舶设计效率、设计质量和深化生产设计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信息化在船舶工业应用日益广泛,范围扩大到财务管理、物资采购、生产管理等方面,促进了造船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对船企缩短造船周期、降低劳动成本,以及我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都起到了助推作用。这与工信部对船舶行业两化融合评估结果基本一致。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 2010~2011年,工信部对船舶行业开展两化融合工作进行了评估,认为船舶企业普遍较为重视信息化规划和组织建设,信息设备投入较为充分,企业单项业务应用水平较高。

然而,正如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所说,信息化对我国工业企业业务和管理流程规范化、标准化,以及业务和管理水平提升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在我国船舶企业,信息化的威力也远未得到发挥,信息化水平与日本和韩国先进船企相比,仍显落后。这主要表现在,信息化专业人员不足,信息标准化规范缺乏,设计深度不够,综合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不够,特别是设计、生产、管理信息一体化未能实现,企业在设计数据与生产信息集成、管控衔接、外协/异地制造等方面管理能力较弱。

分析其原因,专家认为,船舶行业产品复杂、管理难度大,至今世界各国造船企业没有一个通用的船舶集成制造系统,我国船舶产品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水平较低,都是信息化不能有效集成、发挥最大作用的重要原因。此外,要让信息流更加合理有效,必然要对现有的部门职能划分、生产流程进行改造,这不仅与企业管理能力密切相关,还牵涉到部门和职工切身利益,在习惯思维牵引下,企业推进流程再造、职责调整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工作重视不够,认为信息化是信息部门的事情,只要投入足够的资金,购买合适的软件,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

推进两个一体化 提高信息集成度

目前,船舶市场正处于低谷期,需求有限,订单之争日益激烈,只有研发能力强、生产成本低的企业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信息化是企业加强研发、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因此,船舶工业要实现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迫切需要推进信息化与行业的深度融合。

对此,徐愈强调,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创新发展和进一步普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持久。现阶段信息化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制高点。

那么,在船舶行业如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徐愈认为,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其推进工作需要顶层的设计和把握。因此,船企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摸清发展现状,找准科学路径,创新推进模式。

具体来看,船企当前两化融合的重点是要推进两个一体化,即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和壳、舾、涂一体化,提升信息集成水平。要做到这些,首先,企业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认识到信息化与生产、经营、管理等紧密相关,要着力推进,才能取得实效。其次,要有顶层设计思想,从总体规划和系统建设上加强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联动机制的建设。最后,要加强基础建设,对不合理的生产流程进行改造。专家分析,目前点对点的信息系统,无须改变生产和管理流程就能实现互联互通,如果要实现所有信息集成,就必须改造不合理的生产流程,形成数据管理流程,建立有效的数据反馈信息系统;同时,要健全设计、生产、管理标准,改变目前各系统标准不一、互不相通、“孤岛”林立的现象。

据了解,2012年度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是信息化综合集成创新项目、产品信息化和服务型制造项目、面向产业服务与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服务项目。这为船舶行业推进信息综合集成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关专家建议,船舶行业及相关企业要高度关注两化融合特别是信息集成工作,积极行动,使两化融合成为船舶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