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首页 >> 会员单位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中国内河水运发展质量最高的五年

时间:2011-04-01 点击:

2010年末,“十一五”规划目标将全部完成。共新增及改善航道里程5700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2700公里。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达到建国以来最高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国内河水运建设总投资预计为1000亿元,超过建国以来至十五期末的投资总额,其中中央内河水运建设投资将达165亿元。预计到2010年末,基本达到规划等级的高等级航道约占总里程的54%,较2005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主要港口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和京杭运河等沿线相继建成了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港区,港口集装箱通过能力增加约700万teu。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内河货运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内河货运量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速达到14.2%,江海运输量年均增速达到12.6%。

内河水运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2007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内河水运发展的重点和方向。2009年,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务部、水利部等组织编制的《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经国务院领导审阅同意印发,成为指导长江干线航道加快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了长江、珠江、淮河、黑龙江和松辽水系水运规划修编,基本完成了各主要省市(区)内河水运规划、内河主要港口总体规划。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经过“十一五”期的努力,我国现已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内河水运规划相衔接,中长期发展规划与五年规划相结合,布局规划与总体规划相协调,比较完善的内河水运规划体系,为内河水运近期建设、长远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内河运输船舶大型化发展迅速,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内河船队总规模快速增长,船舶大型化发展迅速。到2010年末,全国内河货运运力可达6500万载重吨,是十五末的1.46倍;货运船舶平均吨位可达480吨,是十五末的1.85倍。通过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船舶技术状况明显改善,根本性地改善了部分水域内河运输船舶面貌,大幅度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安全性,取得了显著的环保、节能灯综合效益,改善了船员生产和生活条件。

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陆续颁布和修订了《港口规划管理规定》、《港口建设管理规定》、《航道建设管理规定》、《老旧运输船舶管理规定》、《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在长江干线实行了航道维护水深按旬发布制度,建成了南浏段数字航道,继续推进了航路改革工作,航道管理、维护能力及信息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部分地区建设了内河水运水上服务区,增强了便民服务能力。在航道和港口建设中,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注重保护环境和综合利用土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内河水运与沿江(河)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推出了一系列沿江河开发战略,产业沿江河聚集趋势明显,带动了内河货运量快速增长,全国内河货运量年均增速超过10%,集装箱和汽车滚装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速超过18%。同时,长江、西江等内河航道条件的改善,为沿线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支撑,内河水运与沿江河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强。目前,长江沿线地区集中了全国1/2的汽车产量、35%的钢产量、28%的原油加工量、7%的火力发电量及全国1/3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值,长江水运承担了沿江钢铁企业80%的铁矿石运输和沿江七省二市约2/3的外贸物资运输任务。西江航运干线沿线聚集了一批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内河水运完成水泥运量1200万吨。

总体而言,十一五期是建国以来我国内河水运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的时期,自身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外部环境继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全国沿海港口十一五期增速发展

十一五期沿海港口建设投资超过3500亿元。新增中级以上生产泊位998个,其中深水泊位670个,新增通过能力29.9亿吨。预计2010年底沿海港口共有中级以上生产泊位3767个,其中深水泊位1783个,通过能力55.1亿吨。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1.48亿teu。

2009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5.7亿吨,预计2010年达到61亿吨,比2005年34亿吨净增27亿吨,年均净增超过5亿吨,年增长11.8%。煤炭、原油、铁矿石、集装箱四大货类吞吐量比重继续上升,由2005年的62.0%上升至2010年的64.5%。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港口通过能力基本适应需求。预计2010年底沿海港口通过能力较2005年翻一番以上,建成一大批大型专业化码头和深水航道工程。码头通过能力与完成吞吐量相当,较好地适应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港口布局进一步完善,有力支持了国家产业布局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确定,港口布局形态进一步完善,有力支撑了国家产业布局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港口功能不断拓展,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港口发展已经到较高层次。上海、天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和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厦门、深圳、广州、钦州、洋浦等保税区建设稳步推进,港口服务从装卸仓储逐步拓展到现代物流、航运服务等领域,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新港区建设全面加快,成为带动临港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大连长兴岛、营口仙人岛、唐山曹妃甸、天津大沽口、青岛董家口、连云港徐圩、湛江东海岛、防城港企沙等一批以服务临港工业开发为主的新港区开发快速推进,成为带动临港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市场在港口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港口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企业兼并重组和跨区发展活跃,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