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润,自疏浚始
"富润屋,德润身。(《大学》),国之润,自疏浚始。水,滋润着古老的华夏文明,也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与力量。中国是一个水利大国,水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国家兴衰息息相关。疏浚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疏浚河道、开挖运河、沟通水系以开展排洪灌溉、发展航运的文明古国。溯其源,公元前21世纪的大禹治水,就已开创了最早的水利疏浚工程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工程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至今依然发挥着防洪灌溉、通航运输的重要作用。黄河、长江、珠江、海河、淮河······无一不烙下先民疏浚与治理的伟大功绩。
中国现代疏浚业始于1897年成立的海河工程局,至今已经走过120年的历史。跨越三个世纪的沧桑岁月,海河工程局经历了晚清王朝、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日伪政权统治下艰难曲折的发展,终于迎来了新中国建设、改革的新时代。通过锐意改革和自主创新,它成为民族疏浚业的佼佼者,并走向世界,追寻新的梦想。
一
海河工程局是洋务运动末的制度创新,是中央政府批准、地方政府创建的非营利性现代疏浚专业机构,授权洋人担任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并得到外国官商的通力合作。自1897年建立以来,其组织迭经变迁
公益法人,1945年以前的机构形态。它是中外官商各利益相关方合作组成的公共事业机构,为非营利性与非政府性的独立法人。
事业单位,1945-1949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海河工程局,转变为政府管理的事业机构。
国营企业,1949-195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河工程处和随后组建的疏浚公司成为政府直接经营的国营企业。
事业单位,1959-1985年。天津航道局(今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戸,先后归属天津市和交通部。计划经济时期,天津航道局是对上实行差额预算、对内采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1986-2006年。改革开放后不久,天航局转型为独立经营的国有企业,并开始长达20年的改革与转型。
现代公司,2006年正式改制成为中交集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现代公司治理为跨越式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一个经济组织经历如此多样化的形态,极为罕见。而不同的组织形态,其治理结构与经营模式也各具特色。这是天航局适应不同时代的选择,其制度遗产与现实探索也是学术界有待开发的一座宝库,富有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公益法人从事公共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传统模式的现代创新,但其拓展空间受到非营利性质的限制。事业单位与传统国营企业都由上级政府主导,可能因集中资源带来一段时间的高成长,但与市场隔绝,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不具备可持续性,长期来说几乎不可能摆脱低效率。现代公司制下的国企,市场化独立经营,则具有无限生机与发展空间。
二
120年沧海桑田,潮起潮落。
120年战风斗浪,四海为家。
120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
从天津到全国,进而走向世界;从技术引进,到本土适应性改造,进而自主创新;从曲折艰难探索到具备国际竞争力;从海河截弯取直的壮举、到担负保障北方港口航道通航安全的重任,再到生态环保治理、建设美丽家园,再到海岛吹填的惊世之举……天航局是如何一步步实现华丽转型的,这120年历经了哪些磨炼、变化与升华?
(1)海河工程局成立后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公益法人治理模式,造就其独特的演进轨迹与发展特征。①国中外官商各利益关联方合作博弈之下形成非政府性的独立公益机构,使之能够避免近代中国政权鼎革频仍、政局与社会动荡所带来的冲击,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②中外不同利益主体在天津港航道治理上形成命运共同体,能够整合和集成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特别是引进先进设备、吸引海外技术与管理人才、中外融资等方面,从而形成活力、提高效率。海河工程局留下制度基因的同时,公益法人模式也造成某些局限:一是其非营利性限制了自身利润积累下的扩大再生产;二是地域性的资金来源与机构性质使之业务范围局限于天津,从而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缺乏进一步拓展的能力与空间。
(2)久经战乱与经济动荡之后,1949年天航局迎来了新生。①它成为国营企业,1959年之后转为事业单位但仍具有企业化的特征,这使它有望通过提升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②其机构特征与资金来源不再囿于天津一域,其业务与经营走出津沽,走向全国,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③作为中央政府下的企业与机构,获得了全国性的资金、人力与物力的配置,如1964年国家不惜花费170万英镑(折合4吨黄金)的巨资购置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挖泥船"浚通"号,又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建港时期资金、设备与业务等方面得到迅猛的扩张。④党的领导和组织保障强化了企业的组织力、凝聚力与战斗力。
然而,计划经济的弊端与政策失误也给天航局带来困难与挫折。一是。左倾"思潮的干扰,特别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造成冲击。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作为事业单位缺乏经营主体性,完全受政府支配,其发展陷入起落不定的波动状态,如。大跃进"时期员工人数盲目扩张,三年困难时期连职工生活都难以保障,被迫"劳逸结合”,正常的生产也受阻。三是受条块分割的影响,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四是意识形态反对物质激励,员工积极性受挫,缺乏活力。
(3)天航局渡过峥嵘岁月,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但改革是渐进式的,探索是曲折的,转型是艰难的。①渐进式的国企改革,虽然曲折,却也基本上保障了社会经济在稳定中实现转型,并从根本上促进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1980年交通部明确天航局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86年事改企。1998年天航局与交通部脱钩,实现政企分离。2006年实现现代公司治理。②从政府包办到自主独立,企业外部制度经常遭遇政策不配套与市场不完善,国企改革在试错与纠错中前行。如“事改企”之后试行承包制,几年的探索表明,国企很难形成与承包制之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经营管理模式也屡经变化,国企负担重,20世纪90年代不得不实行多种经营,想方设法通过创收解决富余员工的生存问题。但实践发现,多种经营损害了主营业本与核心竞争力的成长。③国企改革能渡过转型困难与深水区,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天航局几代领导集体的探索,也离不开全体员工顾全大局的努力。在世纪之交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过程中,下岗与再就业的员工以小我牺牲换来天航局的生机焕发。在这些探索与转型过程中、天航局全体员工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困难,改革成果来之不易,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并能丰富企业处营与经济转型的学术探索。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艰辛的探索,2006年中交天航局终于确立了现代公司制度,并得益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交天航局从公司化、市场化、国际化中进一步释放了生机,焕发了活力。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不俗的表现,中交天航局与国际四大疏浚公司相比,20世纪不敢望其项背,进入21世纪差距逐渐缩小。2009年各项指标仍然落后,2015年则多数指标跻身其列,一些指标甚至有所超越,成为国际行业巨头的有力挑战者和竞争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天航局的成长壮大乃至脱胎换骨的变化,既没有任何现成的理论模式可以完美解释,更不是任何现成的理论模式指导下的产物。它是一座宝库·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总结,去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