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首页 >> 会员单位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海洋环境保护法》迎大修:厘清政企责任 沿海产业布局受约束

时间:2018-12-09 点击:

出台36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下称《海洋环保法》)将迎来大修。

1130日,在生态环境部例行发布会上,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下称“海洋司”)司长柯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及配套条例势在必行。”这部法律是我国海洋生态环保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此前修订过多次,但大多是个别条款的调整,柯昶比喻为“打补丁”。

一方面,作为海洋大国,我国的海洋环境质量仍处于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的高峰期、生态退化和灾害频发的叠加期,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

另一方面,此次机构改革之后,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例如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废弃物海洋倾倒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原来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现已转至环境部海洋司。

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海洋环保法》执法检查,对解决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厘清政企责任

柯昶所在的海洋司,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从国家海洋局整合到环境部后新设立的司局。

这个新生的司局成立后,就面临《海洋环保法》修订这件大事。柯昶告诉记者,此次修订将进行系统调整,修订时间将长于历次修订。

柯昶介绍,目前已先期开展了一些修订研究,有一些初步的想法。“坚持陆海统筹,落实陆海统筹、以海定陆理念,完善海域与陆域、流域的协调联动机制,强化陆源污染治理。”

“陆海统筹”是当天新闻发布会上的高频词。柯昶称,陆海统筹,从广义上来讲,实质是在陆地和海洋两大自然系统中建立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的综合协调关系和发展模式,是世界沿海各国在制定和实施陆海发展战略所应当遵循的根本理念。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是在海里,根子还是在陆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80%的污染物来自于陆地上。”柯昶说。

1130日,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慧向记者表示,陆海统筹一定要纳入综合管理理念,“目前多部门分解式的管理,形成了‘五龙治海’的局面。因不同部门利益诉求不一样,海洋保护目标往往难以达成。”王慧建议,在涉海区域做重大决策,可成立相关委员会综合评估。

柯昶表示,针对海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风险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将厘清相关主管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企业责任,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和震慑力。

对此,王慧认为:“《海洋环保法》的修订,一定要强化责任主体和具体责任,出事后能立即找到对应负责机构。”

在配套政策上,环境部还将推动修订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推动编制《国家海洋垃圾防治行动计划》,尽快出台《入海排污口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

渤海专项治理将开展

而对沿海地区来说,柯昶称,今后的产业布局要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衔接。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海洋所项目研究员杨阳告诉记者:“以前沿海区域的产业布局较少考虑到海洋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导致盲目围填海,一些重污染企业布局沿海区域。”

围填海项目是海岸工程建设项目中最受关注的领域。各沿海省(市、区)的违规违法操作五花八门,有大规模填海后土地空置、以旅游项目之名开发房地产、地方财政为企业代缴罚款等。

柯昶表示,根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意见,部分沿海地区存在未批先填、边批边填,批小填大、围而不填、填而不用的问题。

“长期以来粗放的围填海利用活动,确确实实造成了部分沿海地区滨海湿地和自然海岸线的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柯昶说。

围填海乱象可谓是海洋环境监管的沉疴。今年国务院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提出从健全调查监测体系、严格用途管制、加强围填海监督检查等方面入手建立长效机制。

自然资源部今年下半年还部署开展全国围填海现状调查,并将在年底前完成全国围填海现状调查报告和历史遗留问题清单。调查成果数据将报告国务院,并以适当的形式向社会公布。

调查工作将掌握围填海的审批情况、用海主体、用海面积、利用现状等信息,重点查明违法违规围填海和围而未填、填而不用情况,分析评价围填海总体规模、空间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为制定围填海管控政策、妥善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柯昶表示,环境部将从“监管者”的角度,严格实行“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度,用好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环评措施,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禁止审批新增围填海项目。

他表示,严格执行生态红线管控要求,将首先在渤海海域清理非法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围填海项目。

环境部还将加大督察问责力度,特别是要压实压紧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确保围填海项目整改到位,确保严控围填海的政策落到实处,坚决遏制和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的围填海行为。

而随着海洋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发生改变,杨阳表示,现在产业布局基本需要和陆地、海洋资源环境多个规划衔接,多规合一,统筹考虑。

“由于各地开始意识到海岸带空间的高价值,一些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已经被逐步清退,而一些高精尖技术企业来布局海岸带空间,达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协调统一。”杨阳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严杭)